close


哲人已遠


謹以此文悼念 于名振老師。


對于老師的認識始於大一進東海的時候,得知系上有一位魚類分類學的巨擘那就是于老師。只是我進去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退休。只教授比較解剖學,一門全台灣沒多少間學校教的學問,是于老師的專業科目。


由於他已經退休,而我對學術界也懵懂未知。于老師這三個字對我而言僅僅是一個系上退休老師,在魚類分類學界有重大貢獻。印象僅止於此,于老師三個字有那麼一點點傳說的感覺。聽說,于老師在大溪漁港的下雜魚堆旁,眼神中的火焰讓人無法忽視。聽說,他的桃李滿天下,各個有成就。後來我知道,這些傳說都還太小看于老師了。


憑著對魚類的興趣,大二選擇于老師的比較解剖學修。操著鄉音的于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各個骨頭,幾乎不用翻課本就知道他想要講的圖在第幾頁。講的口沫橫飛,金針菇(脊椎骨)、下ㄜ菇(下顎骨)、方菇(方骨).....。脊椎動物的演化從于老師的腦袋裡面化成黑板上面密密麻麻的專有名詞,照著順序一一講解。實驗課他也會來看看我們做實驗,並且講解拼裝骨頭的注意事項,畫圖該畫到哪些重點。而且每一屆都是這樣子教書。雖然在比較解剖學課堂上沒認到多少魚,做實驗也沒讓我習慣魚腥味。但是,于老師治學及教學的態度深深震撼我。


那年,他七十多歲,要帶老花眼鏡的年紀。偶然經過他辦公室,看見他把我們的考卷放在桌子上,手拿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看,那個身影我永遠都忘不了。其實他大可以交給助教改考卷,還樂的輕鬆。但是他沒有,他還是堅持親自看完考卷。檯燈下白髮蒼蒼的于老師儼然就是為我們做出治學及教學的最好示範。
當年我對於甲鯰科的魚類非常有興趣,問于老師有哪些書或文獻可以獲得這方面的資訊。于老師回頭找他的書櫃,沒思索多久拿下一本書,嘴上唸著應該是在第幾頁。翻開果然不假,就是那一頁有甲鯰科。更讓我驚訝的是那些書都用牛皮紙包著,連書名都沒有在書背,他就知道是哪一本,哪一頁。可見于老師做學問是非常認真勤勞,記性更是驚人。


後來,我念研究所。沒有做魚類分類,而是念動物生理,連生態都不是。我每天還是看見于老師走來辦公室。跟他打招呼已經是幾乎每天要做的事情。于老師正在編寫台灣脊椎動物檢索名錄。即便他已是脊椎動物學的巨擘,他還是很謙虛的說新的東西很多,要多查查資料。所以圖書館跟辦公室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即使他已屆八十高齡,對於學術界的新資訊還是非常關注,即使著作已經出版,他還是不斷更新資料。因為學術的資訊更新速度快,新種、合併、更名者每年都在發生。所以老師即使如此高齡,他還是勤學不倦。劉國鈞老師說于老師是著作等身,確實是名符其實。


只是,哲人還是敵不過歲月對身體的摧殘,在2011年四月他回到上帝的身邊。記得前幾天還跟她打過招呼,過一個禮拜就聽到他走了。于老師照顧系館花花草草的身影似乎沒有改變。檯燈下認真的身影,還是堅持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在于老師身上,學者不是一個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于老師真的是用生命在做他的研究工作。再見了,台灣第一代魚類學家。謝謝你,讓我們看見真正的學者是用什麼態度做研究。願老師在天父的身邊安息。


給敬愛的于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kite 的頭像
    bluekite

    寫字的地方

    bluek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